当前位置: 首页 > 陈克素 > 本市信息 > 在“情绪迷宫”寻找“智慧精灵”——记温州市陈克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

在“情绪迷宫”寻找“智慧精灵”——记温州市陈克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

浏览量:1257|发表日期:2023-07-26|来自:

      在“情绪迷宫”寻找“智慧精灵”

——记温州市陈克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5次活动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给予我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丰富的内在体验。然而,有时情绪可能变得复杂和难以理解。它就像一个迷宫,有时你会迷失在其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你会突然明白,一切都在你的手中,你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也可以选择走出这个迷宫。

     让我们一起寻找“智慧精灵”,踏上解析和掌控情绪的旅程!

     为提升工作室成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大家提高对情绪的认知,7月23日上午,陈克素名班主任工作室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了第15次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孙作金老师为大家带来了“SEL情绪力——无助感和快乐感”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孙老师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心理故事,分析了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从温度、诉求、避免消极行为、价值中立等方面,引导在座老师们如何识别情绪和引导学生面对情绪问题。孙老师还深入浅出地指导“情绪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引导老师们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入境-入情-入理-入心”的策略,给予学生正面帮助和教育引导。

学员感悟

(节选部分学员)

周伶俐:

     盛夏热情奔放,在这美好的夏日,陈克素名班主任工作室邀请了孙作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情绪力的无助感到快乐感”的“情绪急救”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孙老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讲解,可谓声声入耳。

      习得性无助,一个看起来多么令人迷茫,绝望而又伤心的词汇。作为班主任,你会发现,年级越高,班级里渐渐地会多了那么一批“自我放弃”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总感觉他们打不起劲儿来,眼里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光越来越黯淡了。每每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内心也十分着急,也想帮一帮这样的孩子,可是你却发现好像自己无能为力,试了很多方法,但是好像效果甚微。你跟他说“你可以的,孩子!”但是他们并不觉得。你跟他说:“我相信你!”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不是一时产生的。他是由长期的挫败感造成的。就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自信并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不断地体验到成功后自己建立起来的。”

      作为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孙老师的讲座如夏日里一阵清爽的风,吹开了我的迷茫。

      1.我们要积极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表扬及肯定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渐渐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在同伴面前获得认同感。老师的不经意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肯定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2.一定要让学生看到希望。表扬也好,批评也罢,一定要让孩子看得见未来,觉得自己还有努力的方向,还有前进的动力。有时候孩子自暴自弃或者做出很极端的行为,是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了。而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孩子就会对这个事件的所有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去面对一切事物,他就会热爱生活,会善待生活的一切。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未来是无限可能的。我们就是学生希望的播种者。

      教育是一场缓慢的旅程,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一蹴而就的。帮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商,从现在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徐缤缤:

     感谢陈老师总是邀请最有经验的大师引导我们成长,这次也是这样,这次邀请龙湾区天河镇第二小学的校长孙作金老师给我们做讲座《情绪力的无助感到快乐感》,让我再次受益匪浅。

      孙老师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心理学实验,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学生当下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可能需要。强调让我们药品善用教育智慧,避免让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交往,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就感。孙老师利用案例现场演练,让我们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是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支持,并加以具体指导,引导要入境地去理解孩子当时的需求,同时要要用有温度的语言去回应、去共情,及时处理学生情绪行为背后的诉求,从而引导孩子应激情绪的处理,最终解决当时的情绪危机。

      印象深刻的是孙老师和现场教师互动的一个小选择《人生旅途》,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赢得现场的阵阵笑声,在一系列理性知识的背后,更让我们意识到大部分孩子情绪爆发的背后是家庭的影响,强调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作为家庭系统不能一味束缚、控制孩子,要给孩子空间,有机会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其实这个在平时的心理咨询中也有类似的感觉,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问题,家庭教育和家庭沟通不足,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让相对弱势的孩子最终以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其实是一种暗示一种呼喊——我需要被关注、我想要得到理解、我不想被过度操控……所以很多时候,我想要整个家庭来一起咨询,这样对孩子的帮助才是最大的。可喜的是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希望家庭教育指导的普及,会让更多家庭的教育水平慢慢有更多成长和提升。


陈靖:

      当负面情绪疯涌而来,孩子情绪失控;当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在我们面前或者班级群情绪崩塌时,我们该如何进行“情绪急救”,化解这些问题呢?孙老师的“SEL情绪力——无助感和快乐感”的专题讲座为我们给出了应对学生情绪问题的“灵丹妙药”。

      SEL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名词,孙老师的讲座从心理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了学生的应急情绪来源之处,如何帮助后进生应对“习得性无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心理故事以及孙老师的幽默风趣让两个小时讲座时间转瞬即逝。

     情境模拟的现场演练,孙老师提出“入境-入情-入理-入心”的解决策略。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入情”环节。我们知道处理学生问题,要先处理学生的情绪。倾听和共情是我们以往通用的处理方式,但是如何共情是需要把握尺寸。在听这个讲座之前,也许我会用“如果老师是你,也会觉得……”的句式来与学生达到共情。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当下的某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听了孙老师的分析,我学会说“这种做法让你觉得很不舒服”、“所以你觉得有些难过”等句式。除此之外,孙老师还讲到,解决问题时,不要给学生画大饼,不用为了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而将事情大包大揽,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听完,我才感悟到,这种情绪急救才是真正从学生出发,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情感技能,而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毫无原则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有效地倾听,让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得以被看见;及时地反馈,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与理解。针对各种情绪问题,孙老师还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比如“避免消极行为”、“自己人效应”、“价值中立”等,从心理专业的高度,为我们处理学生情绪带来全新的思考。


周静:

      今天有幸听孙作金老师的以《SEL“情绪”——无助感与快乐感》为主题的讲座。

     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情绪。在处理学生事件中,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并以小刘同学的案例进行情境演练,展示了在情境模拟中,要入境,入情,入理,入心。孙老师指出,孩子良好的情绪是孩子学习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管理,拥有良好的情绪。

      孙老师还风趣幽默地向我们分享了12种如何应对学生情绪的方法。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觉察,觉察到学生情绪背后的诉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他以心理测试“人生的旅行”导入,展现家庭中伴侣、孩子、财富和责任的关系,同时和我们探讨12岁以前孩子偏差行为的目的。还提出,我们要觉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对孩子进行共情及开放式倾听,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回应,同时应该避免导致孩子消极情绪的行为,如翻旧帐、侵犯隐私,与他人作比较,规则太多。二是“55387”沟通法则。人们进行沟通时,往往会受交际对象的面部表情、语调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孩子们在与老师沟通时,55%的信息来自教师面部表情,38%的信息来自教师的语气语调,而他能记住的谈话内容不足7%。所以老师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照顾学生的情绪,坚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朱素素:

    周日早上,“三室一听”线下线上联合活动继续开听……

    龙湾区的孙作金老师带来讲座《SEL“情绪力”——无助感和快乐感》。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孙老师既有结合理论,又有联结教学实际,既有学员互动,又有情境模拟,可谓是深入浅出,精彩连连。

      最有感触的要数孙老师在情境模拟时提到的情绪处理方法:入境、如理、如情、入心。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才能入境,其实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安慰也好、劝导也好,才能引起共鸣。

      另外一点感受就是孙老师的互动《船长和大副的故事》,我们通常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对一个人武断的定下结论,可以说是刻板印象,然而这个故事正是告诉我们要保持价值中立——考证,就算是老酒鬼老烟枪也可能是罗斯福,就算是战斗英雄也可能是希特勒。因此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也要避免凭“经验式”下定论,在全面了解事实之前,我们不应该轻易做出判断,尤其是现在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有些误解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让我反思起自己过往的一些做法,班级里的小影经常惹事,常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所以每次一听到有同学对她的告状,我就脑袋疼。有一次,她哭哭啼啼的,又被喊到办公室,我三下五除二批评了她一顿。谁知,她第二天竟然闹着不上学了。后来,我全面了解了事情,才发现错不能全怪她。正是因为我的武断伤害了一个学生的心理。事后我真诚地向她道歉。后来也时刻提醒自己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要保持客观公正。我们常想着学生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自己的情绪又何尝不需要克制呢?多一分冷静,多一分中立,多一分思考,或许,教育机智能更见长。

        

 曾莹莹:

     “心”力量,新方向!今日之幸有三:微党课顺利完赛;坚持学习三“室”一“听”的线上讲座;听完继续冥思写听后感。感悟有三:

      1.名师初印象。

      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是我听完孙作金老师讲座后的最深印象。一个个生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孙老师却总能用一个个富有说服力的实验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轻松破解。

      2.名句扣心弦

      当听到孙老师说,“认识他人情绪,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可能简单: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音量不大,却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回想以前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习惯性扮演裁判角色,理所当然帮学生判定对错,又开始一厢情愿让双方互相道歉,却实实在在忽略了对孩子的“同理”“入情”。一个柔软的目光,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认真的倾听,一个善意的微笑……孩子想在我们这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说教的语言,而是我们始终与他同在的心,并在此基础上他能额外获得的不只是与同伴的冰释前嫌,更是一份来自老师的信赖,一次内心被温暖过后的成长,一份自己以后能慢慢处理同伴问题的隐性力量!希望我的学生,以后都能在我的共情下,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绪,掌握与同伴沟通的技巧,做一个内心明朗、善解人意的“莹星娃”。教育,是一种回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3.名人练就路

      我想,名师大咖们之所以是名师大咖,不在于他们知道人人都懂的道理,而在于他们总能将人人都懂的道理,进行日复一日的研究应用、反思和总结,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带班经验。陈克素老师,孙有新老师,黄友上老师,孙作金老师……他们不都是一个个遥不可及却又近在眼前的“典范”吗?不禁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道理都懂,但实践了吗?实践后及时总结反思了吗?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吗?一股“心”力量,指引新方向!

      

      此次活动让我们对心理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启发,寻找“智慧精灵”路漫漫,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一定会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心育的种子生根发芽。



活动报道: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