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新课标导向下的科学教学,共同探索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基于科学思维开展有效科学实践,促进区域间教师专业化成长,5月10日-11日,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举办“基于科学思维开展有效科学实践”的联合研讨活动。
5月10日下午,来自市内外的七个名师工作室团队、百余位小学科学教师齐聚小学阶梯教室。舟山绿城育华学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苏明杰致开幕词,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学校特色和理念,对参加活动的各方嘉宾表示了欢迎和感谢。
杭州滨江实验小学的应奇奇老师执教《浩瀚的宇宙》一课。应老师在每一个环节有任务驱动,有问题驱动,利用钻石贴纸等结构化材料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夹带着科学思维的生长和培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宇宙的浩瀚。
舟山市定海区舟嵊小学的屠琴老师执教《船的历史》一课,屠老师以工程笔记的形式,用水果黄瓜为学习主材,替代原本的木头独木舟,让学生通过自制独木舟,关注船身和船首的结构,及船的演变历史。
两节课后,两位授课教师分享了教学的创新之处和教后反思,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沈晓英老师进行专题评课议课,沈老师对两堂课中科学思维建构的方式表示肯定,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帮助学生对抽象主题有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5月11日上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优红老师进行观点报告,梳理了新课标对科学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和要求,针对探究实践中如何融入科学思维的问题,提出了四个关键点:1.关注学生思维进阶的起点与终点;2.学习进程路径设计符合学习者学习思维进阶;3.探究实践各个环节真刀实枪裹挟科学思维;4.拓展迁移、巩固所学、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报告为教师后续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杭州市永天实验小学的马林老师执教《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马老师循循善诱,基于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思维的呈现和推动。利用密封袋和密封夹的组合,方便学生操作和观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提出观点、科学猜想,促进学生逐步走向深度思考。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长峙校区的刘陆裘老师执教《地球的形状》一课,刘老师围绕围绕核心问题“古人是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如何从天圆地方转化为球形的”,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寻证,不断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思维进阶,让科学思维自然而然地发展。
两节课后,两位授课教师分享教后感受,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彤老师对两堂课进行专题评课议课,提出在科学思维导向的科学教学中要关注四个是否:1.学生的思维是否融入,有没有形成认知冲突;2.学生的思维是否深度融入;3.每位学生的思维是否深度融入;4.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真实发展。
下午舟山绿城育华学校的杨智超老师执教《地球——水的星球》一课。杨老师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巧妙利用统计图表,设计了数格子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谁大谁小,相差多少、寻找陆地上的水、丰富液态水和生命的联系等一系列环节,视野从海洋中有大量水扩展到海洋和陆地上都有大量的水,进一步论证地球是充满水的星球,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和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
活动最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喻伯军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喻老师通过“探究实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图表”等实例对探究实践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度解读,对如何把探究实践做扎实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结合听课教师的发言和提问,喻老师还对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进行了深度剖析,肯定了部分设计,也对一部分教学环节提出了独到建议。
本次联合研讨活动研讨氛围浓厚,思维碰撞,素养提升,赋予了整个活动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们从本次活动中收获满满!